9月5日,中国首部由航天员在轨亲自掌镜实拍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登陆全国院线,瞬间点燃了观众对宇宙的向往与思考。这部电影主要画面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作为太空摄影师在中国空间站拍摄,故事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太空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不仅以其前所未有的太空实拍画面征服了观众,更以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哲学思考直击人心。
从渤海湾到星辰海
文|郭冰倩
当神舟十三号的舷窗外铺展着蔚蓝地球,舱内飘浮的鲅鱼饺子正载着乡愁起舞——王亚平用筷子轻点这份来自烟台的味道,渤海湾的鲜香仿佛穿透银幕,向亿万观众传递着中国航天员独有的新春仪式感。这部8K太空纪实巨制《窗外是蓝星》,把中国空间站变成了飘着胶东年味的“宇宙小院”。
作为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颠覆了传统航天影像的宏大叙事。导演朱翌冉坦言创作初衷并非简单科普,而是“从航天员作为‘人’的属性出发,寻找情感锚点”。镜头未聚焦壮丽星云,却对准了王亚平女儿那只悬浮的兔子玩偶——8K画质纤毫毕现地展露绒毛的起伏,每一根纤维都在诉说母亲对女儿的思念。朱翌冉将此称为“太空捕捉到的最柔软探测器”,当粉兔在舱内轻盈翻转,母亲的柔情穿透了冷寂宇宙。
王亚平以多重身份编织影片温情经纬:作为亚洲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她反复确认安全绳的细节彰显真实专业;作为母亲,她在天地连线中强忍泪水回应女儿“妈妈过了年第几天回家”的追问。最动人的是她为女儿编织的童话:“夜空中最亮的星是中国空间站,妈妈会变成星星守护你。”这份独属母亲的浪漫,让硬核科技浸润东方人文暖意。
当春节红色点亮寂静舱体,身着唐装的航天员共度佳节。飘浮的鲅鱼饺与猪肉白菜饺在微重力下悬浮,翟志刚用筷子轻触晃动的饺子调侃“别跑啊”。这幕充满生活智慧的幽默场景,恰是航天员举重若轻的精神写照。王亚平凝视故乡美食时画外音响起:“最想念家乡的鲅鱼饺子”——观众从这帧画面中,读懂了齐鲁儿女问天路上的根系情结。
从渤海湾到星辰海,这位山东女儿用步履注解着“天行健”的齐鲁风骨。当她回望蓝星寻找山东半岛的轮廓,当她在太空课堂用水滴制造“微型蓝星”阐述环保理念,那份“上九天揽月”的豪情里,始终跃动着“脚踏实地”的山东基因。影片尾声,她给女儿的寄语更显这种精神的传承:“人类终要离开地球摇篮,就像孩子终要独立生活——这两件事都需要勇气。”
星海的深邃从不以公里丈量,而以心跳的温度计值。8K镜头凝驻了太空饺子的灶台烟火,母亲的呢喃将航天史诗译作枕边童话——中国航天的壮阔征程,原是一场关于“根”的宇宙抒情诗。胶东鲅鱼饺的香气在450公里高空弥漫,向仰望星河的人们低语:人类最辽远的抵达,终是将故乡的经纬铭刻星辰;生命最炽热的浪漫,永是舷窗倒影里荡漾的渤海蓝。这份由母爱与乡愁熔铸的航天哲学,正随山东女儿的足迹,写入一个民族的精神星图。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太空人文之旅
文|王楠
在电影的广袤宇宙中,《窗外是蓝星》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芒。这部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亲自拍摄的太空实拍纪录电影,以独一无二的视角,带我们领略了太空的壮美与神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航天背后的人文温度。
从影片的拍摄视角来看,《窗外是蓝星》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以往,我们对于太空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科幻电影的想象或者少量的太空探索影像资料。而这部电影,让航天员们成为了摄影师,他们手持特制的8K摄影机,捕捉到了以往无法想象的太空细节。飘浮在空中的水珠倒映出航天员的面庞,那清晰的影像让人惊叹,打开舱门太阳瞬间照进来的夺目光亮,以及舷窗外地球山顶的皑皑白雪,都以极高的清晰度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纤毫毕现的画面,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更让我们对太空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在出舱场景中,借助舱外航天服上的摄像头,观众能够跟随王亚平的视角,一同感受太空的浩瀚与美丽。这种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给予观众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们也穿上了航天服,跟随航天员们一同踏上了这场太空之旅。当火箭发射,烈焰腾空的那一刻,观众能通过航天员的视角,感受到那股强大的推力和紧张的氛围;在空间站内,航天员们日常起居、工作实验的画面,更是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到太空生活的真实模样,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其他电影难以企及的。
情感表达也是《窗外是蓝星》的一大亮点。影片中,既有航天员们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有他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那只在开场就出现的可爱兔子玩偶,如同一条情感纽带,贯穿全片。它在舱内飘浮的画面,以及出现在天地视频通话中的场景,都引发了航天员与家人之间温馨感人的故事。王亚平女儿那句“妈妈,你给我摘一颗星星回来吧!”稚嫩的声音,瞬间击中了无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航天员们在太空中过春节时,贴对联、吃饺子等场景,则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和传统节日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家国情怀的交织,让影片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立体。
在人文思考方面,《窗外是蓝星》也给观众带来了许多启示。正如王亚平在旁白中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待在摇篮里。”影片中一幅幅透过舷窗拍摄的地球绝美影像,如雄伟的青藏高原、澄澈的青海湖、广袤的撒哈拉沙漠、狭长的红海等,让我们在感叹地球壮丽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当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在黑暗中闪烁,那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地球始终是我们的家园。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现实与浪漫
文|司洪源
电影《窗外是蓝星》是中国拍摄的首部太空纪实电影,影片不仅是对当下中国辉煌航天成就的呈现,同时展现了丰富、立体的宇航员形象。
《窗外是蓝星》以多元化视角、全流程记录,向世人展现了立体、亲近的宇航员形象。构建影片的主要画面由三位宇航员亲自拍摄,以王亚平的旁白为串联,通过生活化的视角记录了诸如吃饭、洗漱、与家人连线、共迎新年、传递思念等一系列日常活动。影片多次落脚于王亚平与女儿的互动,潜藏于其中的是他们从“国家英雄”到“家庭成员”身份转换过程中的情感流露,这些情感真实且富有人性光辉。
影片初始,三位宇航员携手而行,向空间站与未知太空勇毅前行,结尾三人以同一画面再次出现,不同的是三人面向镜头胜利归来。这背后隐藏的是我国一代代航天人砥砺奋进、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为实现航天梦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影片立足现实,以纪实的笔触和适配的音乐,真实记录了宇航员们出舱的过程和内心的波澜。
王亚平作为中国首位出舱的女宇航员,毫不掩饰展现了自己的恐惧,翟志刚勇于担当带头出舱,当记录视角在舱外切换至第一人称时,紧张的氛围达到顶点,象征着光明的太阳出现,成功的喜悦消弭了恐惧与不安,在叶光富以及众多地面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两人圆满完成任务,最终回到舱内,三人激动相拥。惺惺相惜的战友精神与宏伟宽阔的航天工程相得益彰,共同书写了灿烂辉煌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
《窗外是蓝星》融合了现实与浪漫,以真实的太空记录与真挚的人民情感为中国航天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开辟了新路径。影片中,无论是对宇航员家国情怀的书写,还是对航天生活、工作艰辛的表现,都表达了人类对于宇宙探索的宏大梦想,彰显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的不仅仅是未知与恐惧,还有灿烂的人性光辉。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