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物制造领域,鲁抗医药打造跨越式发展“新引擎”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2:5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凯平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鲁抗医药”)成立于1966年,1997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是我国大型综合生物制药企业,国家重要的抗生素研发生产基地,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绿色工厂”、全国药品质量诚信建设示范企业、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山东省质量标杆企业,位居工信部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第51位。

近年来,鲁抗医药公司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十四五”期间,多个国家1类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新获批了35个仿制药,85个品规通过一致性评价,全身抗感染类、降糖类和心血管类药物竞争力不断提升,呼吸类、自身免疫类、男科类、中藏药、高端制剂等特色产品管线也逐步丰富和完善。创新连续流+智能化原料药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绿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投产运行了全球首个反式乌头酸绿色生物制造项目,酵母底盘多个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制造创新高地。

鲁抗医药将紧紧围绕济宁市委、市政府“加力推进‘头号工程’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工作部署,落实推进现代医药产业经济倍增的目标要求,在济宁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在创新药、生物制造、高端制剂等方面实现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不断深耕生物制造产业领域,实现由传统微生物发酵向合成生物技术应用转变,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制造创新高地,为鲁抗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引擎。

2025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文章中指出将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鼓励并购重组、股权直投、产业基金;2025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中央企业生物科技产业高级研修班上,提出要更加清晰研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势,更加精准把握中央企业发展重点方向及实施路径,更加积极推动与中科院院所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打造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队,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鲁抗医药将把握政策机遇,多途径、多方式快速壮大生物制造产业。

多年来,鲁抗医药致力于由传统微生物发酵向生物合成、生物制造的转变,持续提升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完善菌种中心及技术中心建设,提升底层菌种技术开发能力及产业化服务能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反式乌头酸酯等项目技术迭代与新产品产业化转化速度,助力公司现有产品的工艺技术迭代升级,加快高通量菌种筛选、制备技术平台建设,建成国际一流的全自动菌种生产装置;国内一流的高产率基因工程菌构建技术;国内领先的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使合成生物技术成为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

继续走联合创新之路,与全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实现“四链”融合。在与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天津工生所、中科院青能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新增产学研合作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高层次人才及专家团队,联合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鲁抗医药联合高校、中科院等研发机构搭建新型创新平台,加快推进CIGB-814等多个创新药研发和产业转化,发挥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和企业产业转化的优势。例如鲁抗医药和中国药科大学联合成立创新药物重新定位和在评价联合实验室,加快创新药以及高端制剂研发效率。加快技术迭代和智能化改造,保持产品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仿制药的生产要符合当前低成本的市场竞争需求,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搭建连续流智能化通用技术平台,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鲁抗拥有近60年的微生物发酵历史,在微生物发酵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9年鲁抗医药建成了山东省生物技术产业转化平台,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平台、五支撑、四方向、十产品”的生物制造体系。投产运行全球首个反式乌头酸绿色生物制造项目,酵母底盘多个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推动传统微生物发酵技术向合成生物技术转变,加大在生物合成、生物制造上的投入。

责任编辑:曾现金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