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通讯员 张勇
“准备好待产包,生产前再来产检一次,您可以直接来找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人民医院高危孕产妇门诊,王春霞仔细叮嘱着这位“准妈妈”做好产前准备。朴实的关怀,承载着一位援疆医生的责任与温度。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主治医师王春霞,作为2024年山东省“点餐式”援疆医疗队成员,跨越4000多公里的距离,从孔孟之乡到西部边陲,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种”在边疆大地,用仁心仁术守护着这片土地上孕产妇安全。
生死时速:与“妊娠主动脉夹层”抢生命
初到英吉沙县人民医院,问诊、手术、专业培训……这些对于王春霞而言,都是熟能生巧的日常工作。作为一位有十几年丰富临床经验的产科医生,当看到当地医院产科的高分娩量和高危重孕产妇比例,王春霞内心颇受震撼,也意识到此次援疆任务的艰巨与使命,“我要留下来,不仅仅要给患者看病,更把诊疗技术带给守护在这里的医护力量。”
来英吉沙不久的一天早上,正在交班的王春霞接到了急诊科的紧急呼叫。一名孕34周的孕妇突发剧烈胸痛,病因不明。凭借多年临床经验,王春霞敏锐判断“问题可能危及生命”,当即启动多学科会诊,最终确诊为致死率极高的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仅5.5/万)。面对县级医院救治经验有限的困境,她果断协调转诊至喀什地区医院,全程护送,最终母子平安。
“援疆不仅是技术支援,更是一场与生命风险的较量。”自援疆以来,王春霞以济医附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为蓝本,在英吉沙县人民医院产科推行危重症急救演练常态化:从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到子痫抢救、脐带脱垂、新生儿窒息复苏,她带领团队反复模拟实战,将抢救流程精准到每一秒。“产科风险瞬息万变,我们必须跑在死神前面!”她的话,成了科室医护的行动准则。
技术扎根:从“输血”到“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春霞深知,援疆不是“代劳”,而是要让技术扎根。为将济医附院产科的先进做法“复制”到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她制定了一套系统性提升计划,将“输血式帮扶”转化为“造血式赋能”,不断提升当地医护团队的救治能力。
技术攻坚方面,针对产后出血,她引入宫腔填塞止血球囊技术;改良剖宫产术中止血方案,推广改良式子宫背带缝合、子宫荷包式缝合等关键技术;筹备开展双球囊水囊引产,破解了当地催引产效率低的难题。
规范筑基方面,她修订产科诊疗规范,从病历书写到手术操作标准化,将“细节控”理念注入科室管理,提升产科医护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开设孕妇课堂,普及围产期保健知识,让预防走在疾病前。
人才孵化方面,王春霞通过“理论授课+手术带教+病例复盘”三维培训,手把手培养本地骨干;每周教学查房、学术讲座,将山东经验转化为本土化实践。
“王主任连病历书写、医患沟通技巧都倾囊相授,这些‘小事’像春雨一样滋养着整个科室。”英吉沙县人民医院产科医护人员感慨道。
边疆守望:义诊脚步丈量医者初心
除了医院的日常工作外,援疆医生还会到基层义诊。在一次义诊中,王春霞发现很多孕妇缺乏叶酸补充,立即协调资源开展营养干预,为少数民族孕产妇普及孕期营养和产检知识。“每走近一位群众,我就多一份使命感。”她深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不仅要靠手术刀,更要靠知识传播和预防网络的建设。
王春霞是鲁疆医疗协作的缩影,她的实践彰显了“精准援疆”的深刻内涵。未来,济医附院将继续以技术输送、远程协作等方式,助力新疆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医疗援疆的沃土上常开长盛。
跨越山河,医心无界。王春霞的白衣身影,正化作帕米尔高原上一束温暖的光,照亮着边疆孕产妇的“生之路”,也见证着鲁喀两地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