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笔墨|泰山古木:千年姿态里的自然与人文课堂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42

7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大学生团队来到了泰山脚下,怀揣着对自然奥秘的探索热忱与传播知识的责任,将专业知识发挥到实处,透过古树苍劲的枝干,在繁茂的绿意里,解读沉淀于岁月年轮间的自然密码以及人文回响。

讲述红门汉柏的悠久传说

红门关帝庙里,传说中的“汉柏”赫然立于我们眼前,它的主干粗壮如磐石,自身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中段已空,却仍然挺立着,苍翠欲滴。实践队员在进行讲解之前先利用卷尺测量它的巨大胸径,仔细观察树皮上的纵裂沟壑,触摸着纹理——每一道皲裂都在无声诉说着它与自然的搏斗史。其形态之奇崛、生命之韧劲,令人们对生命更加肃然起敬。在亲自了解之后,树下,青年学子以清晰的语言向游客讲述关于树龄估算之法、木质部支撑的原理。这株汉柏不一般在其与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悠久传说交织,相传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植,自然之沧桑与人文之厚重在树影里交融。

图为实践队员在泰山脚下的照片

感受卧龙槐的生命智慧

在斗母宫外,虬枝盘曲如苍龙的“卧龙槐”并非一味向上,而是顺应地势,其侧枝向低处有力延伸,为人们形成了巨大的遮荫空间。游客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其粗壮侧枝基部特殊的板状根结构,实践队员解释这种形态到底是如何增强支撑、抵御风雨,甚至有位老者与青年学子们探讨古树为适应环境而展现的非凡可塑性,他感慨道:“这古树,像位俯身护佑众生的长者啊!”古树的故事触动着人心深处对生命韧性的敬意。

图为实践队员在询问路人进行讲解

与游客探讨植物奥妙

这次实践的核心环节,是在树荫底下面对不同年龄层的游客跟着他们进行科普讲解。在来到泰山之前实践队员已经准备了图文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将深奥的植物形态学知识化作生动的语言,让小朋友们也更加清楚明白。为何古柏多虬曲?那是风霜塑造的生存策略......当孩子们在讲解中踮脚触摸古树;当年轻人对历史更加感兴趣;老人们颔首回忆过往,泰山上的古树不再仅仅是风景,而成为沟通自然与人心、激发人们保护意识的自然课堂。

图为实践队员为儿童讲解自然知识

暮色四合,告别古树群时,其巍巍风骨已深印于心。此番实践,青年学子不仅是自然形态的观察者与解说者,更在泰山千年古木前完成了对生命韧性的一课。古树以其无言的存在,向人们昭示着适应、坚守与共生之道。其根深扎于岱岳厚土,其精神亦如种子播撒在年轻人的心田。守护绿水青山、传承文明薪火。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赤旗引航,青峦筑梦”实践队 宋雨鑫

责任编辑:董丽霞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