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滨州
滨州是一座依水而生、缘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城市。
滨州沿黄临海,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181公里渤海海岸线蜿蜒逶迤,早在2018年便通过水利部试点评估,被评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如今,滨州立足“海韵河秀”独特禀赋,全力塑造“水在城中、城在绿中、水景相融、水绿环绕”的城市形态,致力于打造黄河流域山河海乐居品质城市,奋力谱写“以水兴城”的崭新篇章。
水文化
滨州,古属《禹贡》“青”“兖”之地,九河的入海口就在今无棣碣石一带,“禹疏九河”的故事许多发生于此。禹带领滨州先民在内的夷夏人民疏九河、定九州,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缔造了灿烂的“九河文化”。至今,滨州一带还保留着九河中“徒骇”“钩盘”“马颊”“鬲津”等河流名称。
徒骇河(沾化段)
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三年,置滨州、治渤海,这是滨州作为行政区正式得名、始见于史册。更早时期的隋朝开皇六年,改渤海郡为棣州。从行政区划来看,今天的滨州地域就分属于古棣州和古滨州。
由于临海,几千年来滨州一带一直是封建王朝掌握“鱼盐之利”的重要基地,地位举足轻重。沾化杨家古窑址群就属于大型盐业遗址,出土的大量“盔形器”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煮盐神器”;唐朝时棣州盐场每年产盐“数十万斛”;后周时期在滨州设立榷盐务,管理食盐专营事务。
沾化杨家古窑址群出土的盔形器
如今,滨州境内拥有盐田百万余亩,“盐田虾”特色养殖、“渔光一体”等新型开发模式正带来更多综合效益。
七彩盐田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赋予了滨州“水文化”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从白龙化湾、马踏成湖的传说到“四环五海、城在水中”的水文风貌,从薛大鼎开无棣沟、游百川治理黄河到“一轴三纵、湖库棋布、两域八横、河海连通”的现代水网,从黄河号子、渔鼓道情戏到打造大型水上实景演艺《印象孙武》……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织,融汇成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水环境
一座城市的水环境如何,市民们的直观感受是最真切的。滨州市区内“五海”水系水域面积达4.6平方公里,结合水库以及秦皇河、新立河等河道形成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城区水体网络,兼具供水、景观与生态功能,勾勒出“城水相依、舒朗大气”的城市形态。
中海水利风景区
河湖之美,最重要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滨州以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不断满足群众亲水需求。在全省首批印发实施《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沿河湖打造4处水利风景区、5100余亩淤区绿化提升工程、144公里行道林带等点线结合的生态廊道,高标准创建新立河、麻大湖等26条348公里美丽幸福河湖,黄河安澜大道入选山东省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段,河湖生态环境整体提升。
打渔张森林公园
7月3日,滨州市总河长会议召开,强调抓好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以更大力度抓好河湖保护治理。近年来滨州统筹开展河湖岸线空间管控、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建立河湖数字化、立体化管护“滨州模式”,3000余名河长、湖长以及数千名河管员巡河超过130万公里,处置以河湖垃圾为主的河湖问题6万余处,完成1379个入河排污口、913个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管护达标率提升至90%以上,打造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滨州样板”。
水安全
水安全不仅是岁月静好时的海晏河清、人水和谐,更体现在极端天气等情况下的江河安澜、人水共生。
面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旱灾害多的基本水情,滨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饮水安全。“饮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滨州连续3年部署开展城乡供水水质提升行动,2023、2024年推进250余个小区供水设施改造,更新改造市政供水管网112.6公里,有效解决因管网老化引起水质、水压不稳定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均达到100%,铺设管网2.4万公里,农村供水实现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受益人口229万人。
防汛安全。城市防汛事关城市形象和人民福祉,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滨州全面落实韧性城市建设要求,以建设现代水网为抓手,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水系连通、智慧防汛等110项工程,清淤改造雨污管网1400公里,完成800余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清淤排涝河道758公里,全市骨干河道和21条中小河流全部治理一遍,全市防洪工程实现病险隐患“动态清零”,基本具备防御流域性大洪水能力。
邹平市码头镇梯子坝——总长1.6km,是黄河下游堤防上最长的一道坝,被誉为“黄河险工第一坝”
特别是在市主城区,治理易涝点14处,建设29处水系连通、93处快排通道,清淤新立河、西沙河、秦台河120公里,打通潮河与徒骇河4个连接段并建设强排泵站,构建起“工程防御+数字赋能+机制保障”三位一体城市防汛体系,全力守护百姓安居、社会安宁、城市安全。
集中更换安装救生设施
防溺安全。暑期来临,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7月以来,滨州加强了市区内水域日常巡查,对危险水域违规游泳、垂钓、戏水等行为及时劝离,并在城区公园、广场及道路沿线水域集中更换安装了醒目的救生竹竿与救生圈,为主城区水域织就一张坚实的“防护网”。三条主干道沿线水域以及中海公园、新立河公园等公共场所已完成652套救生设施更换安装,这些橙色的“生命守护站”,如今已成为滨州夏日水畔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水资源
滨州地处黄河下游,人均水资源量26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8,是严重缺水城市。“高消耗、低循环”的传统用水模式难以为继,倒逼城市用水向集约化、可持续方向转型,探索出一条黄河流域缺水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新路径。
开源节流。面对黄河水超载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制约局面,创新探索源水、用水、留水、节水、管水“五水并举”工作路径。积极对上争取我市2024~2025年度黄河干流水量分配计划11.35亿立方米;近四年长江水年均利用量增加两倍以上,长江水取水利用量逐年提高;推进以河代库、水系连通等现代水网建设,形成“蓄泄兼筹、丰枯调剂”的雨洪水调配格局,雨洪水供水能力增加1亿方以上。
冬小麦灌溉
保障灌溉。实施小开河、簸箕李、韩墩等6处灌区现代化改造,改善灌溉面积71.6万亩,供水能力大幅提升。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争取应急抗旱黄河水3.05亿立方米,有效应对近20年最强气象干旱天气,为我市粮食增产丰收提供了充沛的用水保障。
海水淡化设备
“向海要水”。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工程体系。2024年全市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07亿方,利用量连年增长。争创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推进6座再生水厂和4个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再生水、淡化海水年生产规模分别可达到9270万方和1.7亿方。
通过构建雨洪水、长江水、非常规水联合调配体系,滨州全市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黄河水资源超载区顺利“摘帽”。
水生态
“水安全保障网”“水资源配置网”“水民生服务网”“水环境保护网”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彼此交织联系,最终融汇成一座城市整体的水生态。
秦皇河生态风景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向“三水统筹”的更高水平转变。
今年4月,滨州发布《2025年全市水务工作要点》,提出要打通水系“堵点”,强化不同区域、不同水源之间互联互通,最终目标是编织一张覆盖更广、调度更灵、韧性更强的“大水务网络”。
近年来,滨州牢固树立“大水利观”,坚持源水、用水、留水、节水、管水“五水并举”,构建起以“一轴三纵、湖库棋布、两域八横、河海连通”为主体框架的现代水网格局,推进水网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聚焦“水网+特色产业”,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等特色品牌享誉国内外;聚焦“水网+文化旅游”,麻大湖、打渔张、黄河小街湾等成为旅游打卡新地标;聚焦“水网+航运”,小清河、套尔河成为河海联运、通江达海新通道,水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显现。
黄河小街湾生态风景区
治水安邦,兴水利民。建设现代水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滨州将持续织密“水网络”、做活“水文章”、释放“水动力”,演绎好城与水的生动故事,用心绘就“海韵河秀、品质滨州”的崭新图景。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