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张泰来
即便是在假期,还是摆脱不了打卡。
近日,有网民爆料,从今年暑期开始,云南元江县要求学生家长每天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引发不满。对此,元江县教育体育局一名工作人员称,打卡目的是把学生管好,“动动手指的事”,不会增加家长负担。
暑假恰逢汛期,也是溺水等意外事故的高发期。元江县相关部门要求家长完成“暑期安全提醒”打卡,出发点可能是为了防止学生发生溺水等事故,确保学生安全,值得理解。
但是,靠要求家长一天两次打卡,只添麻烦,难保安全。正如一名教师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打卡时学生在家长旁边,是安全的,可是打卡之后呢?谁能保证只要打了卡,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对于家长来说,虽然只是“动动手指”,但并非像元江县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说的那样不会增加负担。相反,家长在工作和管教孩子之余,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每天两次打卡,够闹心的。如此机械操作毫无意义,劳动量看似不大,其实很累心。
暑期,学生不在校,其安全主要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老师可以提醒家长关注学生安全,但像元江县这样要求老师盯着家长打卡,明显超出了其职责范围。
在教育领域,打卡并不少见。家庭劳动打卡、阅读打卡、社会实践打卡等等,各种形式的打卡要求层出不穷,原本是便利家校沟通的打卡,沦为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家长、老师都不胜其烦。
一些地方热衷要求家长打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工作留痕,完成某种工作的闭环。这些既是其日常工作的证明,也是遇到突发情况的“自保”的手段——我们已经部署并且推进了工作,有打卡数据为证,出现问题也不是我们的责任。从这点说,要求家长一天两次打卡,与其说是防溺水的需要,不如说是某些部门的工作需要。
家长、教师苦打卡久矣!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也已经成为共识。7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避免出现签订责任书、“一刀切”、频繁打卡等形式主义做法加重教师负担,确保学校和教师立足主责主业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对照教育部这个要求,元江县教育主管部门理应立即叫停要求家长一天两次打卡的做法,把暑期安全教育落在实处。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