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晓鹏 刁明杰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青岛市北区兴隆路派出所的军转警马怀龙,钥匙串上又多了两把新钥匙。从46到48,这串沉甸甸的钥匙见证着他从军营到警营的初心坚守——24年军旅生涯锤炼的担当,17年社区警务沉淀的温情,都凝结在每把钥匙的纹路里,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八一勋章”。
从1把钥匙到46把钥匙,托起46个孤残家庭
“马警官又提着菜来了?”7月的青岛,市北区兴隆三路67号宜昌新苑小区里,邻居见马怀龙往一单元走,熟络地打招呼。这位社区警官手里的塑料袋里,装着傅桂珍老人爱吃的韭菜和鲜虾仁——再过几天就是立秋,他想着给老人包顿饺子。
傅桂珍的家门钥匙,是马怀龙保管的第39把钥匙。23年前,独生女儿意外落水,两年后丈夫因思女成疾离世,这位老人的世界就空了。“那几年活着像没魂儿,觉得自己是多余的。” 傅桂珍泪眼婆娑地说着。
2018年,马怀龙在社区走访时听说了傅桂珍的事。第一次上门,老人隔着防盗门只开了条缝。他没多说什么,只是留下电话号码:“有事您随时叫我。” 后来,他帮着换过漏水的水龙头,疏通过堵塞的下水道,隔三差五拎着水果来坐会儿。
真正让傅桂珍敞开心扉的,是2022年大年初一。那天她正对着女儿的照片发呆,门被敲响了。马怀龙拎着猪肉、白菜站在门口:“傅阿姨,过年了,我来给你包饺子。” 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老人的眼泪掉在醋碟里:“20年了,我没跟人一起过过年。”
如今的傅桂珍,每周三、六都会去中山公园的 “春之声合唱团” 唱歌,马怀龙时常接送。“歌友们都以为马警官是我儿子,说我好福气。” 她笑着摆手,“我跟他们说,这是社区警官,比亲人还亲。”
马怀龙的警务包里,总装着一本记满琐事的笔记本:傅阿姨的降压药该买了,合唱团活动结束要顺路送她回家……“这些钥匙不是负担,是信任。”他说,每次帮老人解决点小事,就像给这把钥匙添了点温度。
楼道里的声控灯亮了,马怀龙扶着傅桂珍上楼梯,影子在墙上挨得很近。对这位77岁的孤寡老人来说,这把钥匙打开的不只是家门,更是重新拥抱生活的勇气。
马怀龙,196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从军24年,2008年3月转业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兴隆路派出所社区民警、一级高级警长。从警以来,马怀龙满腔热忱为辖区百姓服务,长期照顾46个孤残家庭,帮扶32户困难家庭,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00余起,被群众称赞为新时代“马天民”式好民警。获评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入选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从桥洞到暖居:
第47把钥匙打开“流浪汉”新生
日前,刚走到宜昌新苑小区一单元楼下,马怀龙就听见9楼传来 “哐当” 一声。他心里一紧,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楼梯,敲了敲902室的门:“老王,没事吧?”
门开了,王良水举着个掉了底的搪瓷碗,不好意思地挠头:“马警官,正想给你打电话呢,碗摔了。” 这位66岁的老人,如今住着窗明几净的公租房,可两年前,他还是个在垃圾桶里找饭吃的流浪汉。马怀龙手里那串钥匙中,第47把就是他家的——这把钥匙,是老人把整个人生都托付过来的信任。
两年前,这把钥匙还不存在。2022年冬天的一个清晨,马怀龙巡逻到兴隆家园附近,发现一名男子蜷缩在路边,脸上结着冰霜,散发着异味。“当时他已经饿昏了,手里还攥着半块捡来的馒头。” 马怀龙赶紧把人抱上警车,送往医院。
醒来后的王良水,眼神里满是戒备。断断续续的交谈中,马怀龙才知道,这个男人1993年离异后,竟在流浪中度过了32年:饿了翻垃圾桶,困了睡桥洞,浑身脏得像 “野人”。“他说这辈子没指望了,就想混到哪算哪。” 马怀龙看着他冻裂的双手,心里不是滋味。
从那天起,马怀龙的警务日志里多了一项 “老王进度”:跑街道办低保,申请公租房;趁着休息去家具市场挑新床、买衣柜、电视柜。2023年开春,当马怀龙把宜昌新苑一单元902室的钥匙交到王良水手上时,这个半辈子没家的男人,突然对着崭新的燃气灶哭了:“我这辈子,还能用上这玩意儿?”
如今的902室,窗明几净。马怀龙带着金盾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定期来打扫,这次刚进门,就看见王良水正用他们上次送的电饭煲焖米饭。“马警官,今天我炒个白菜,你留下吃饭?” 老人咧开嘴笑,露出豁了颗牙的牙床。
让记者震撼的是,屋里的墙上贴满了手写毛笔字,其中多幅都是王良水写给马怀龙的感恩之语。王良水指着衣柜里叠得整齐的衬衫:“这都是马警官给我买的,我现在也是有正经衣裳的人了。”
马怀龙的钥匙串上,第47把钥匙格外亮眼。这一把钥匙串联起的,是32年流浪与新生的距离,更是一名社区民警对 “平安” 二字最朴素的注解——让每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个暖乎乎的家。
临走时,王良水紧紧握着马怀龙的手:“马警官,下次来提前说,我给你烧壶热水。”门关上的瞬间,马怀龙不忘嘱咐两句:“按时做饭,健健康康的。”
第48把钥匙:
敬老院里的生命转机
7月22日上午9点,马怀龙的手机突然响起,楼长带着哭腔的声音传来:“马警官,兴隆路47号6单元的刘大爷摔倒躺地上,起不来了!”
他抓起警务包就往现场跑。推开房门,一股浓重的异味扑面而来——71 岁的刘广玉偏瘫躺在沙发后,脸色蜡黄,嘴唇干裂如树皮,尿液浸透了裤腿。老人老伴早逝,儿子精神不好,常年一个人生活。
“不要灰心。” 马怀龙蹲下来,从老人床头柜拿起钥匙举到他眼前,“以后我管你,钥匙放我这,行不?” 脑血栓让刘广玉说不出话,眼泪却顺着眼角往耳根流,像两条温热的小溪。
兴隆路社区敬老院的张院长至今记得老人被送来时的样子:“眼神发直没神,脱水导致的红晕爬在脸颊上,再晚来一天就危险了。” 马怀龙没顾上喘口气,陪着护工给老人洗澡、换衣服,发现老人后背还有块压疮。
办理入住手续时,工作人员告诉马怀龙,刘广玉的社保卡里只有90.72元。他想都没想,在担保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费用我先担着。” 后来在老人姐姐的陪同下,他们从床头柜夹层摸出个塑料袋,里面裹着8万元存折。“以后每月的护理费有着落了。”
7月23日下午,当马怀龙拎着哈饼走进敬老院时,刘广玉正坐在轮椅上吃包子,看见他就把手里的食物往他嘴边递。“昨天送来时眼神都直了,今天能自己拿着包子啃了。” 张院长感慨道。
马怀龙掏出刘广玉家的钥匙、户口本和存折给老人看:“家里的水电气闸都关了,你安心在这住着,明天我联系红十字会带你去做个体检。”
从傅桂珍家的饺子香,到王良水屋里的烟火气,再到刘广玉手中的热包子,马怀龙钥匙串上的钥匙越来越多。每一把钥匙背后,都是一个重新被温暖的人生。正如他常说的:“从军营到警营,称呼变了,任务变了,但部队的光荣传统没有变,军人的作风没有变,初心更没变。咱当警察的,不光要守着千家万户的平安,更要托着那些难住了的人,帮他们往前挪一步。”
离开时,马怀龙把刘广玉家的钥匙小心翼翼地挂到了那一大串钥匙扣上,金属碰撞声清脆悦耳。阳光透过敬老院的窗户照进来,落在刘广玉的笑脸上,也落在马怀龙胸前的警号上,暖融融的。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