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满仓·好风光|水肥菌精准滴灌,沙土地里种出高产玉米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7:5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崔宇晴 通讯员 刘明明

7月末的一场透雨过后,茌平区温陈街道金谷家庭农场广袤的玉米田里,泥土的气息混合着青苗的生机扑面而来。农场负责人石林林和农技专家姜雯蹲在田埂边,手持测水仪专注地查看读数:“20!这墒情正合适!”在她们的身后,玉米株株挺拔、叶色浓绿、群体整齐,正在蓬勃生长,与周围其他的庄稼地不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下,都静静延伸着细细的滴灌带。

姜雯教授(中)和刘美龙(左二)石林林(右二)雨后查看玉米长势

水肥精准“喂”到根

省出来的效益,看得见的增产

黄河故道的风沙,曾让这片土地饱尝“广种薄收”的苦涩。沙性重、耕层浅、地力差,传统耕作模式下种地像“押宝”,“靠天吃饭”是常态,连年丰产近乎奢望。而且传统漫灌费力费水,肥料流失严重,粗放的管理模式让增产增收步履维艰。

去年以来,在茌平区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农场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沿黄沙性土壤水肥精准管控与高效利用技术及应用”的示范基地,山东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雯带着“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走进农场,200亩玉米地首先成为试验田,一条条纤细的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将水肥精准“投喂”至每一株作物的根系,开始上演着沙地高产的逆袭。

通过科技赋能精细化管理,效果远超预期,玉米地苗齐苗壮、长势喜人,经过在地里的实验,2024年玉米实打测产达到841.8公斤,每亩增收超过200元,这让农场主刘美龙石林林夫妇十分高兴,今年果断将剩余的千余亩土地全部升级为“科技田”。

“滴水出苗”保齐苗

按需“供餐”促生长

当前,农场的1300亩玉米地正迎来管控关键期,为了走好这“关键一步”,近日,姜雯教授特意带领团队从青岛赶来聊城,与刘美龙夫妇细商今年的玉米管控计划,争取取得更大的增产突破。

科技破局的核心在于一个“精”字,姜雯介绍,今年在玉米播种环节,滴灌带就已经精准铺设完成,出苗关键期,细密的水滴直达种子周围,保障了苗齐、苗匀、苗壮,彻底告别靠天等雨的被动。玉米进入需水需肥高峰的大喇叭口期后,这套系统展现出精准调控的威力。水溶肥料通过滴灌带,按玉米生长阶段所需氮磷钾比例,定时、定量、直接输送至根部。“后期也要加强田间的植保管理,实现‘一喷多防’,在叶面喷肥这方面及时跟进,借助水肥一体化的优势,实现水肥高效供给和单产提升。”姜雯说。

不起眼的田垄之下,细密的滴灌带织就一张无形的“智能网”,让精准的水肥像“打点滴”一样直达玉米根部,让它吃得饱、吸收好、少浪费。对比传统模式,采用滴灌技术总体能实现节水25%以上,节肥15%以上,增产15%以上,在“低产田”里种出了“高产粮”。“省时省力又增加了收益,现在1亩地最少节省200块钱。”石林林的脸上洋溢着兴奋。

“水肥菌”协同强地力

激活沙土新潜能

大雨初歇,田垄间机器轰鸣。农场主刘美龙和工作人员配合着正将一桶桶营养液注入搅拌桶精准调配,为滴灌系统备料。其中特别添加了由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成的解粪害微生物菌剂。

“在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融入“微生物菌群优化”环节,依据滴灌水肥的根系调控优势,把外源的微生物菌剂能够均匀地施到根系周围,从而能够改善群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增强它的抗逆性。也可以活化土壤中被固定的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姜雯解释称。这项升级版的“滴灌水肥菌一体化”技术,成为激活沙土地潜能的生物引擎。

经过现场研讨与精密测算,姜雯教授表示,团队在去年成功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技术方案:调整种肥与追肥比例、更新肥料配方,并改进了外源微生物菌剂应用。“争取今年玉米能够再进一步地实现丰产增效。”对此,她信心满满。

金谷农场的成功实践,在茌平区激起了科技兴农的“裂变效应”,全区滴灌技术推广面积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去年不足5000亩猛增至如今的2万亩,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答卷。曾经被贴上“低产”标签的沙性土壤,在科技的精准“把脉”与“滋养”下,正加速蜕变为稳固的“高产粮仓”。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正在科技赋能下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李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