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王琳 吕奇 实习生 安晴
7月26日,烟台市中医医院扩建院区正式启用,步入“一院两区多翼”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整体以急危重症患者快速有效救治而设计建造的扩建院区,究竟有哪些“硬核”特点?又将如何为区域急诊急救能力提升按下“加速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带您实地探访,揭晓答案。
合理优化布局,跑出急诊急救“加速度”
烟台市中医医院扩建院区位于幸福路23号,总建筑面积56166㎡,其中地上31166㎡,地下25000㎡。主体建筑为急诊、病房楼地上6层,地下2层。涵盖了三大中心、急诊、检验、手术、体检、住院等多科室、多功能区域。扩建院区投入使用后,医院将新增床位336张,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好地发挥该院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特色优势。
烟台市中医医院扩建院区布局合理,宽敞明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烟台市中医医院医务科科长肖峰介绍,为全面提升急诊急救效率,烟台市中医医院扩建院区以“急危重症救治链”为导向,构建起了高效协同的空间布局。急诊部位于扩建院区一楼,整合急救站、抢救室、急诊输液室、急诊留观室等功能单元,并嵌入急诊影像科、检验科、彩超室等医技模块,深度融入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设,形成“接诊即救治”的快速响应体系,可对各类急诊患者实施全流程高效处置。
与此同时,手术部、重症医学科、骨科中心、脑病中心、心病科等科室与急诊部通过专用通道紧密串联,搭建起“急诊-手术-重症监护-专科治疗”的闭环救治网络。这种“前后呼应、上下联动”的布局设计,可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从紧急救治到系统治疗的高效服务,确保救治链条环环相扣、全程提速。
设施设备全新升级,筑牢急危重症“救治防线”
急救能力是医院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为提升急救质量与效率,烟台市中医医院在设施设备、急救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竭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筑牢生命健康防线。
设施设备全面升级,急救质量提升开启“加速模式”。烟台市中医医院急诊部引入双分区抢救塔台、患者监控系统、转运监护仪模块等一系列先进设备,为急救工作装上“硬核”引擎。双分区抢救塔台可同时满足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与急救操作需求,旁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检测模块能实时精准评估呼吸功能,心肺复苏记录除颤仪则为心肺复苏抢救提供精准数据支持。这些全新引入的设备仪器,覆盖了生命体征监测、急危重症救治、患者转运等整个急救链条,为患者生命健康筑起了更坚实的急救屏障。
人员配备紧跟医院发展需求,近年来,烟台市中医医院院前急救团队实力再提升,不仅引进多名急救医师,急救团队也明显壮大,可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急诊急救服务。
除此之外,烟台市中医医院还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生命救治注入“国医力量”。医院专家通过挖掘古籍、继承名家经验、学术创新等多种途径,让中医药在疾病救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脑病中心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等多个环节进行干预,起到了预防复发、延缓进展、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等效果,获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认可。
全面整合资源,搭建高效救治“生命通道”
以高效、快速救治为目标,以三大中心建设为抓手,烟台市中医医院通过整合全院资源、实施标准化流程以及多学科协作等方式,为患者搭建起了高效救治的“生命通道”。
一位急性ST段抬高的心梗患者,切身感受到了救治流程优化带来的益处。58岁的王女士突发剧烈胸痛,并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被紧急送入烟台市中医医院急诊部。从王女士入院检查到被送入导管室、医护完成手术准备,再到开通梗塞的心脏血管,医护团队仅用时60分钟左右,成功将王女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打破传统诊疗模式下科室分散的壁垒,从患者入院到检查、治疗、转运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能高效衔接。”肖峰介绍说,以胸痛患者为例,优化急诊急救流程后,从患者进入急诊大门到完成心电图检查、抽血化验,再到介入手术团队介入,整个过程在紧凑的空间布局中实现“零延迟”流转,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急诊急救能力的跃升,只是烟台市中医医院以扩建院区启用为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烟台市中医医院将依托更尖端精良的设备设施、更宽敞舒适的就医环境,更高效的诊疗流程,以更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守护港城百姓的生命健康,为打造区域中医药事业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让千年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